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探索周遭的事物,對身邊的環境充滿好奇,藉由觀察、
模仿及探索學習所接觸到的一切,面對生活中瑣碎的細節從中得到豐富的學習經驗,
因此「自理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發展更顯重要。
孩子要學習,大人先放手
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給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
並打理他所有的事,這無形中養成了孩子任性的行為。如此一來,
除了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有負面影響,孩子也會漸漸失去主動學習的意願及負責任的態度。
當大人一昧的幫孩子做所有的事,這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小動作,大成就
用餐
鼓勵孩子獨立進食,用湯匙舀食物,除了練習小肌肉發展,
亦訓練孩子手眼協調,為日後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穿脫衣物
孩子剛開始穿脫衣物,大人可適時地提供協助,陪孩子反覆練習,
等孩子學會了就由他自己完成。當孩子的能力日益進步,他會倍感快樂與自信,
並將成功的喜悅化為日後主動學習的動力。
幫忙做家事
「家事」看似是大人的工作,卻是孩子的「遊戲」,無論在家或在學校可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
除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在團體中建立自我照顧的能力,進而幫助別人。
每一天都是學習日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代表他開始獨立,對於剛入學的孩子,適應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畏懼。
若教師能觀察孩子的需求,採用適合的方式教導孩子,孩子會更有信心,也會減少對上學的恐懼。
鼓勵孩子自己做,從這過程一點一滴建構孩子的自理能力。對孩子而言,每一件事都值得學習。
面對孩子的學習狀況,教師可依照個別差異提供適合他們的方法,並提供充分的時間給孩子學習。
倘若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教師不該嚴厲的斥責,而是陪他一起成長。
支持的態度,學習不設限
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家長應與園所保持聯繫,藉此瞭解孩子的表現,
才能積極的配合教師。「家」是孩子培養自理能力的最佳環境,從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開始,
放手讓孩子做。要相信孩子是熱衷學習的,適時的製造機會請他幫忙,孩子會樂在其中。
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長應特別注意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依照孩子的能力調整,減少孩子因做不到而產生挫折感。
遇到問題時,家長適時的給予鼓勵並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辦法,除了配合學校的做法,
在家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避免孩子耍賴不做。
孩子充滿可塑性,成長的過程會有許多第一次,每個第一次都是必經的歷程,
也是逐步累積自信的基礎。有良好的規範,學習才能達到最好的成效。
身為家長及教師,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大支持就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成就孩子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