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諮詢/楊銀映、陳惠君、蓮池佐絵子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穿著圍裙煮飯,或在家中辛勤打理家務的媽媽,可見東方社會女性堅忍勤勞的印象依然深植人心;然而,現實生活中,離鄉背井的異國媽媽是如何在臺灣生活?
不同國家的文化對孩子的教養又有什麼影響呢?這次很開心能夠邀請到三位分別來自日本、韓國和泰國的媽媽,分享來臺生活的經驗以及在跨國婚姻中所碰到的衝突。
「禮貌」是生活常規的基礎
日本媽媽提到日本文化相當注重孩子的禮貌和常規,即使是面對不認識的人都要保持禮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孩子要注重禮儀,說話盡量不要太大聲。另外,泰國媽媽也表示在泰國家庭中,晚輩不管要去哪裡都要跟長輩報備,這是一種尊重長輩的行為。
異國家長教養大不同
韓國媽媽表示在生活中和先生的價值觀經常有所差異,尤其是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先生認為對長輩保持親切有禮即可,然而韓國文化很重視晚輩對長輩的態度,需要非常尊敬長輩,因此經常對於展現禮貌的標準有所衝突。泰國媽媽則說:「她和先生對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態度也有落差。」先生希望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吃飯時保持桌面整潔,不過她認為這個規定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是難以遵守的,弄髒桌面是難免的事,但是先生認為要及早糾正,因此經常造成雙方溝通的衝突。不論是異國還是同國籍夫妻,難免在孩子教養上會意見分歧,如何有效地溝通協調找到平衡點,成功地扮演家長的角色,才是幸福家庭的不二法門。
接受異國文化的衝擊,孩子有不同的適應方式
面對說不同語言的家長,孩子的語言多半會因不同的談話對象而呈現多樣的變化,有時還會多國語言夾雜。日本媽媽提到,雖然孩子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不過曾經因為周遭的同學都是臺灣人,而表示自己也想當臺灣人;韓國媽媽則說當她詢問孩子是哪國人時,孩子會因為面對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回應,如此反覆不定的答案讓人覺得相當有趣。
異國媽媽學中文,拓展生活圈
三位媽媽在臺灣上中文課而認識許多同學,無形中拓展了生活圈。初見韓國媽媽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讓人很難得知她的韓國背景。泰國媽媽表示剛開始語言不通真的有點辛苦,每次參加聚會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說些什麼,都要等先生翻譯後才能瞭解其意思,不過現在聽懂中文後,情況改善許多,也認識了一些臺灣朋友。
異國媽媽離鄉背井需要時間適應,生活上所有事物都要重新調整,對孩子教養的問題以及與另一半的文化差異都會產生不少衝突,然而在訪問過程中,他們提到在臺灣生活是很好的經驗,可以接觸臺灣文化和習慣,學習另一種語言,相當珍惜這個機會。看見他們對生活的滿足與珍惜,祝福他們幸福安康,中文愈說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