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HESS KIDS 第17期)
每當季節進入秋、冬時,由於溫度及氣候變化快速,常常會造成一些嬰幼兒呼吸道及腸胃道疾病的增加,如流行性感冒、急性鼻咽炎、細支氣管炎(或肺炎)、急性中耳炎及輪狀病毒等等;臨床醫師在門診時常看到幼兒園甚至國小低年級以下的小朋友,由於免疫力較差,且在學校群體生活的交互傳染下,在這個時期常常會來找我們報到,有很多家長會語帶無奈地問:「怎麼我們家的小寶貝常常生病,治療好了沒有兩天又被傳染,甚至一種疾病還在治療中又合併其它的感染?」因此希望藉由這個機會,讓家長們對這些疾病有基本認識,並了解一些預防及保健的方法,以減少小朋友上醫院的次數。
常見感染疾病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依抗原為 A、B、C 三型,可引起大規模流行的一般為 A 及 B 型。流感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一般在症狀出現前一天到發病後七天均有傳染性,流感會引起的臨床症狀包括急性發燒(耳溫≧ 38 ℃)、咳嗽、喉嚨痛、頭痛及肌肉酸痛,發燒的情況可能持續二至三天,有時會合併流鼻水、咳嗽甚至腸胃道的症狀;一般流感的治療方式以治療症狀為主,配合適當休息及水分的補充,大部份於一星期左右會逐漸復原。建議家長於小朋友發病的頭兩天,盡量不要去學校並在家中休息,避免於身體狀況不好時又合併其它呼吸道的嚴重感染,而且也可以避免傳染給其它小朋友。
2. 急性鼻咽炎(感冒)
一般俗稱的感冒即為急性鼻咽炎,在秋冬季節較常發生,導致感冒的病原體以鼻病毒和冠狀病毒為主,症狀主要就是咳嗽、鼻塞、流鼻水、發燒及食慾不佳,有時伴有嘔吐、拉肚子的現象。治療的方式以症狀治療為主,如果合併細菌感染的狀況下,可能要加上適量的抗生素使用。因為這些病毒主要是經呼吸道或是經接觸傳染,所以預防之道就是多洗手、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3. 細支氣管炎
細支氣管炎多發生於兩歲以下的幼兒,主要由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在細支氣管部位造成感染。病童開始時像一般的感冒症狀,出現鼻塞、咳嗽、痰多與呼吸不順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接著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加劇與吐奶等症狀。細支氣管炎大多可在門診治療痊癒,除了按時服用醫師給與的藥物外,請家長多幫小寶寶拍背,以利排痰,但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或者是高燒不退,疑似合併肺炎症狀時,則需住院治療。
4. 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是病毒感染所造成,急性鼻竇炎或腺樣體肥大發炎常會併發中耳炎。嬰幼兒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耳痛、發燒與煩躁不安,因為嬰兒不會以語言表達,常常會用手抓耳朵或是拍打耳朵表現,因此若發生嬰幼兒躁動不安或是發燒原因不明時,就要考慮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性。細菌感染的中耳炎需要使用抗生素,並給予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一般抗生素的治療過程至少需要十到十四天,因此請父母務必按照時間給小孩服藥,依醫師指示追蹤複診,以確保急性中耳炎有完全治癒。曾得過中耳炎的小孩,其復發機率很大,一但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及早找耳鼻喉專科醫師檢查及治療。
5. 輪狀病毒感染
秋冬時期腸胃道感染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其傳染途徑主要為糞口感染,但也可經由呼吸道感染。一般大約十一月起病例數逐漸上升,至二月達最高峰,之後逐漸下降。受感染而出現症狀的以幼兒居多,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是腹瀉、嘔吐、發燒,有些會合併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一般一週左右大多可逐漸痊癒,但嬰幼兒可能會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配方奶要稀釋,甚至換不含乳糖的止瀉配方奶,或者補充口服電解質液;若無法進食則要靜脈輸液治療,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感染輪狀病毒並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可治療,目前已有兩種的輪狀病毒疫苗上市,一種為單價兩劑口服的疫苗,另一種為五價需口服三劑之疫苗。時序進入秋冬後,輪狀病毒也將進入旺季,為避免寶寶罹患輪狀病毒,造成腹瀉、發燒需就醫、甚至住院,建議考慮使用口服疫苗。
預防方法
1. 盡量不要帶幼兒出入人多且密閉的場所。大人外出回家之後,得先洗手,甚至洗澡更換好居家服後才可以接觸幼兒。家中有人感冒時,應配戴口罩,且盡量不要接觸幼兒。大人小孩勤洗手,讓疾病不近身。保持居家環境清潔,適時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2. 家中幼兒生病時可與醫生討論,若處於急性期且具有傳染性時應盡量在家中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其它小朋友,除了本身病程會好得較快外,也可避免因自身免疫力下降又合併其他感染。預防重於治療,按時接種疫苗。一旦發生疾病務必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保健之道
平時應讓孩子多運動、飲食均衡、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狀況,如果要讓孩子服 用維他命、益生菌等營養品,除了適量之外,最好先詢問專業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