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西醫師的我是兩個小一、小二孩子的爸爸,中醫師的身分使我有較多時間陪伴家人和參與孩子的成長。行醫十年讓我深刻體會季節變化與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地球氣候的變遷愈來愈劇烈,濕冷的冬季和酷熱的夏季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挑戰人體恆溫系統的調節能力。
濕冷和乾冷會讓人對溫度有不同的感受。臺灣夏季氣溫有時比體溫還高,而且溫度每年持續攀升,暑熱加上濕氣讓人感到悶熱,這樣人體如何調節並維持恆溫呢?人的體溫正常時多維持在36.1–37之間,人體靠生理機制調控溫度,身體的代謝和產熱透過呼吸道、體表皮膚、消化道及泌尿道排泄等方式規律的散熱。但當體溫太低時也會打顫以快速產熱,在各項生理機能正常運作下維持溫度的平衡。
濕熱的夏季造成的悶熱不利於身體散熱,有些父母讓孩子穿長袖衣服開冷氣睡覺,此舉非但耗電且不利於身體散熱,讓入睡的孩子滿頭汗卻無法改善其體內的熱而踢被。父母應該讓孩童逐漸養成自我調節的能力,也應儘量讓孩子獨自睡覺,因為和大人一起睡時,大人身體產生的熱可能使孩子不舒服。
一般來說人在睡眠時體溫會稍高,需要適當的散熱才比較容易入睡。有些小孩睡覺時不停的翻滾可能是身體過熱需翻滾到較涼爽處,而流汗是較快的散熱方法,頭頸部位熱氣易於累積,頭部流汗表示身體有熱需要馬上散熱,而頭頸和手腳是散熱效率最佳處,也是相對安全的散熱部位,所以讓手腳易於散熱的最佳方式是穿短袖短褲睡覺,但肚子不能受風也不能悶著。另外可剪短頭髮幫助頭皮和頸部皮膚散熱;也可以使用涼蓆、較薄的綿質或絲質床單等,總之,對孩子來說睡眠是最重要的,睡眠的品質、時間和孩子的成長發育有極密切的關係。
夏季身體需要散熱,但冷氣過冷也會產生問題,太冷的空氣使皮膚散熱能力降低無法發汗散熱,反而容易中暑,而且忽冷忽熱的環境容易使人體恆溫系統產生錯誤的判斷。冷氣使用不當會衍生許多身體及生理問題,因為冷氣除了能降溫也會降低空氣的濕度,影響人體的呼吸道,造成鼻塞、乾咳等冷氣房症狀,多數人認為是感冒,但藥物治療卻無效,而且低濕度的冷氣房也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所以使用冷氣達到令人舒適的溫度即可,建議室內外溫差不要超過十度。
夏天最有效且安全的解暑方式應屬游泳了,可以透過體表皮膚解熱,非但解熱速度快也可以活動筋骨,實為夏季首選的運動。另外適當的冰飲也可以改善夏季暑熱,但孩子吃冰最忌吃太多太快,且貪食冰品易傷肺氣,更易傷脾胃;吃冰品應選身體狀況許可無礙時適量的享用。再者冰品雖可解暑,但應避免晚上食用。適合夏季食用的冰品有白木耳蓮子湯、蓮藕粉冬瓜湯、綠豆薏仁湯、豆花等。孩子食用時需注意不可過於冰冷,量少、慢食才不致傷身。
另外從小就要養成孩子飲水的習慣,人可以幾天不吃東西,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在夏天水的需求比其他季節多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身體散熱流汗所致,汗流得多補充的水分就要增加。不過,水和飲料不可劃上等號,唯有水才是解渴的最佳選擇,養成孩子飲水的習慣是為他日後身體發育和健康打下穩固的基礎。影響身體的層面由外而內分別是天候、地理和個人體質。天候是氣候季節的變化,台灣位於北半球,有規律的季節轉換時間,簡單的說就是古人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但臺灣地理位置特殊,又不完全符合古書中的記載,所以要有些調整。
地理影響區域的差異性,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的邊緣,有台灣海峽隔開歐亞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陸地板塊交接處,另有中央山脈等南北縱走的山脈影響氣流的方向,因此即便是同一個季節北、中、南各地區的溫度、濕度、風速都有明顯的差異,台灣本島的區域差異性也頗大,南北溫差可能大於十五度,所以有時冬天北部有寒流,但南部卻暖和到可以下水嬉戲。
個人體質也會因後天成長的環境產生相當的影響,人的體質會隨著年齡和環境而改變和調整。體質不等於基因,也不要認為基因決定一切。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對生存環境的調節能力,所以先天的體質和後天的環境各有一半影響力。人在寒冬需要保暖,但炎夏則需要散熱,這是由季節溫度所決定的。感覺熱或冷都是身體反射的機制,成人可能較知道何時需加衣或脫衣,但孩子沒有這些概念,多數孩子較喜涼爽,且一般孩子正處於快速成長期,身體多屬熱質,但也有少數孩子體質較特殊,所以父母需對孩子的體質有基本的認識才不會妨礙其正常的發展。
孩子要長得好
第一要睡早
睡眠比功課或成績來的重要,因為孩童生長發育期就只有這階段,錯過了就回不來了。有了發育完全的健康體魄才能發展其他專長。
第二要吃好
吃好不是吃山珍海味,而是吃的食物要營養均衡,儘量吃未加工的新鮮食物,選擇當令當地的蔬果,不吃太過精緻或過度烹調的食物。
第三要勤跑
多運動,加強身體肌肉的協調性,也可以刺激骨骼的生長。希望這樣的規律生活至少能維持到十八歲,生長約已達到九成時,這樣的身體基礎才能在未來提供孩子足夠的能量發揮所長。
節錄自HESS KIDS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