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7, 2025

孩子「愛比較」怎麼辦?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執行長/ 廖笙光

 

孩子愛比較的行為是不是讓您傷透腦筋?任何事物都要比較,好像別人的都比較好, 什麼都想要。若要滿足孩子的要求怕會寵壞他,不理會孩子他又悶悶不樂,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比較的行為是孩子漸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過程,更是建立「自我意識」的歷程,從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開始,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尤其當孩子五、六歲時,為了融入團體,會特別在意自己的穿著或使用的物品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比較心態初萌芽時, 因還不瞭解,便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像是覺得同學的物品比較好時會希望自己也擁有那件物品。家長若過度要求孩子「不要比較」,容易讓孩子產生焦躁與不安的情緒。

 

此時可善用孩子「愛比較」的好勝心,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將自己變得和別人一樣厲害,進而達到對自我的要求「愛比較」並不是一件壞事,「愛比較」卻「輸不起」才是問題。讓我們一起認識正向引導孩子的方式:

 

1. 找出相同之處

    帶著孩子一起練習將比較的焦點從「找不同」,變成「找相同」;平緩孩子擔心和別人不一樣的心情及壓力,轉換成發現有人和我超有默契,產生我們是相同的喜悅。想法轉變後,孩子就不會因為擔心和不安而鬧情緒。人類的視覺天性讓我們善於在一致性中發現不同,「找相同」是逆天性的行為,因此需要借助家長的引導。練習的方式很簡單, 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大風吹」:「大風吹,吹什麼……」。

 

2. 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

    當「比較」後輸給別人時會很難過;但當「比較」後贏過別人時,別忘記分享自己厲害之處。當我們願意將自己「多」的那部份與他人分享時,自然而然也會降低比較帶來的壓力,下次輪到你「少」了,別人也會願意給予,這就是「互惠原則」。分享成功的關鍵在於「多餘」,記得先從數量多的物品開始練習才容易成功。

 

3. 發現自我優勢

    愛比較和愛計較只有一線之隔。過度在意他人的優點而導致的嫉妒情緒,其實是擔憂自己輸給對方的一種壓力。避免比較誘發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擔心輸給他人帶來的失落感, 家長需要給孩子的不是安慰, 而是引導他透過發現「我最棒的是……」的自我認同。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後,就像是多加了一層防護罩,在比較的過程中情緒就比較不容易受傷。家長不需過度擔憂孩子的比較心態,親子一起練習將心情從抱怨轉化為改變自己, 「愛比較」也就變成一件好事了!

 

 

#專家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