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8, 2022

從小培養高EQ的人際社會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 特約講師 洪晟惠

什麼是「EQ」?

     現今社會除了重視 IQ(Intelligence Quotient 智商),也強調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情緒智商),EQ 是自我覺察到情緒管理再到人際互動的一系列能力。

瞭解孩子的人際社會發展

    兒童發展不僅是身體長高長大,更是智力、人格與社會等面向的逐漸發展,知道更多幼兒的發展才能順應孩子的成熟度,適時給予鼓勵,促進其完整發展。接下來向大家介紹*Rober Selman*(羅伯特·塞爾曼)的友誼發展階段特性。

3­-7歲「暫時的玩伴」

   屬於未分化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通常會以對方的物質或身體特質來認定朋友關係。

4­-9歲「單向的支持」

   友誼開始有了關係,但此關係仍屬片面,通常會以對方願意做他希望做的事情來認定。

6­-12歲「雙向的公平合作」

   幼兒時期的友誼關係有機會發展到這階段,彼此給予與接受的相向關係,但還是以關注自己為主。

9­-15歲「親密互享的關係」

   充滿親密與分享的相互關係,這時期的友誼較具承諾也較能持續,但也具有強烈的獨佔性。

12歲之後「自主的相互依賴」

   瞭解友誼需付出給予和親密分享,但也需信賴與尊重,較成熟的人格讓關係得以自主的健康發展。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培養高EQ

引導孩子培養同理心與自我覺察

父母可藉由聊天引導,詢問孩子在學校互動的對象,再順應友誼階段特性,分享更成熟的互動方式。
同理他人感受與覺察自我需求是人際互動中很重要的基礎能力;懂得考慮他人的觀點與需要,
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朋友。

在懂得他人感受之前要先理解自身的感受。父母可多與孩子交流彼此的感受,

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並耐心傾聽孩子的一天,鼓勵辨別多種不同的正負向複雜情緒,
提升對自我情緒的覺察,才有可能實踐高EQ 的情緒管理。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孩子在人際互動上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責怪對方、究責老師。父母除了要適時的同理支持、引導情緒表達與排解,
也應該以個案研討的正向態度和孩子討論如何成熟應對,引導思考健康正確的解決之道。

親子關係互動頻率越高、心理親密度越好,孩子較有正向的人際互動。研究發現一旦父母失和,
即使有正向親職行為也難以緩衝父母衝突對兒童適應問題的影響。

從小培養孩子高 EQ 的人際社會力可從自身與家人的關係做起,尊重與同理身旁的人。
常與孩子交流內心感受形成家庭安全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我覺察,順應孩子認知發展進程,
引導孩子一步步從自我中心邁向成熟自主,自然能培養出高 EQ 的人際社會能力。

*Robert L. Selman (羅伯特·塞爾曼)是一位出生於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和具有遠見的理論家,專門研究青少年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