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HESS KIDS 第43期)
不論幾歲,大部分的孩子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遊戲,而不是主動完成作業。這樣的表現常讓父母直跳腳,難道孩子不用學習嗎?
遊戲的定義
遊戲的定義一直眾說紛紜,很難界定。有人以「外顯類型」來定義遊戲,像是身體動作遊戲、建構性遊戲、社會互動遊戲等;有人從「內在需求」來定義遊戲,像是探索的遊戲、模仿的遊戲、單純娛樂的遊戲等。不論如何分類,喜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對兒童來說,遊戲也包含了各種學習,像是熟悉身體動作、適應能力、練習生活技能等,「遊戲」不只是單純的「享樂」,更能「寓教於樂」。
遊戲中的學習
我們常要孩子坐在桌前背英文字母,拿著字母卡一個一個教他認識,可想而知孩子不是離開座位就是昏昏欲睡。如果改用遊戲的方式將字母卡隨意散置在地上,當老師唸出一個字母時,請孩子拍打正確的字母卡;或是盪鞦韆時唸著英文字母,都可以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並且有效率地獲得知識。
由於孩子願意主動參與遊戲,所以對遊戲中的學習也有動機及興趣,只要適當利用遊戲即可幫助孩子學習與提升認知,遊戲甚至還能幫助孩子的提升智商。一篇 1982 年的文獻指出: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像是扮家家酒)或建構性遊戲(例如堆疊積木)都與提升智商息息相關。因此當孩子玩扮家家酒、拿著一個盤子請媽媽吃「隱形漢堡」時,千萬別指責孩子都玩些奇怪的遊戲,我們可以詢問孩子這個漢堡裡夾了什麼配料?用什麼工具製作?賣多少錢?間接訓練了孩子的記憶力、聯想力,以及計算與規劃能力!因此許多語文課程中,老師總會製作各式道具,與孩子一起以話劇的形式進行課程,不一定都是為了成果發表,而是能在實質上幫助孩子於角色扮演中學得更多、記得更牢。
課堂中,若在教學中加入遊戲,讓孩子分組操作或競賽,主動參與研究並發現答案,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錯誤與領悟間不斷修正自己,而不僅是單向接受大人的指正。這樣的學習過程更能幫助孩子成長,家長也更為輕鬆。此外,在課程中使用遊戲可促進孩子用語言發表的動機,因為對孩子來說遊戲是沒有壓力的,而且遊戲的娛樂性促進了大腦的「獎勵系統」,讓孩子更願意發表意見。
研究中也發現遊戲可以:
刺激語言創新
孩子在遊戲中常會創造新的字詞,也願意學習新的用語。
提升練習語言的動機
遊戲時大家會四處走動,較難以眼神交流,因此無方向性的語言表達變得重要,因此孩子會願意以語言表達,進而提升人際互動能力。
釐清文字與觀念
有些孩子無法完全理解某些字詞的意義,但在遊戲中反覆使用有助於孩子理解字詞的意義及使用方式。
提升專注力
為了使遊戲順利進行,孩子會更注意別人的動作、語言,因此訓練了對人的專注力,有助於孩子上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越來越多教育學派探討「遊戲」對學習的重要性。遊戲與教育的定義雖然不同,卻能相輔相成。一般認為較小的孩子才會在遊戲中學習,但對較大的孩子,甚至是大學生,教師們也能將有規則、有系統的教學活動化為遊戲,以消除對學習之恐懼感、提升學習趣味、引發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