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也奇怪,爸媽一樣這樣生、這樣教,姊姊對學習十分有興趣,且學得很有成果;妹妹學習很慢、吃飯很慢,總是慢條斯理的。有了帶老大的經驗,老二教來應該熟能生巧、輕鬆簡單才對,不是嗎?
不是同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
打從娘胎起,每個人就生而不同,即使是「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孩子,還是會各自擁有天生不同的獨特氣質。氣質是每個人面對人、事、物的獨特方式,研究將氣質界定為九個方面:
1 |
活動量:動的方式與多寡。 |
2 |
規律性:作息規律可預測與否。 |
3 |
趨避性:趨向或避免新的人事物。 |
4 |
適應力:適應改變的難易。 |
5 |
反應閾:引發反應所需的刺激量。 |
6 |
反應強度:反應的強烈程度。 |
7 |
情緒本質:孩子常出現的情緒類型。 |
8 |
注意力分散度:被其他刺激干擾的程度。 |
9 |
堅持度:遇到挑戰的堅持或放棄程度 |
上述九個方面的氣質實際展現在孩子身上時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動得多、有些動得少;有些孩子睡得規律、有些沒有;有些孩子會對陌生人展現微笑、有些則內向害羞;有些孩子常發怒、有些則常開心、有些並沒有太多的喜怒哀樂等等。這些都是每位孩子天生獨特的氣質,造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存在。
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
氣質來自於先天的遺傳,但是後天的教養方式與環境文化也很有影響。但是,父母不用急著以教養技巧「導正」孩子的氣質,就像媽媽不用要求妹妹一定要向姊姊看齊。因為,沒有哪一種氣質是最好而且完全沒問題的!當孩子被期待表現與自己基本氣質相反的行為時就會產生壓力。比方說:媽媽硬是要求活力充沛的妹妹和文靜的姊姊一樣學習鋼琴,造成妹妹產生壓力、媽媽也同樣感受到壓力;反之,若要文靜的姊姊學活力充沛的妹妹去跑跳打球,媽媽想必也會傷透腦筋。
所以當父母能瞭解孩子有天生不同而非絕對好壞的氣質時,就較能理解孩子的反應表現,而非將之視為懶散、故意、不乖、太笨等等。一方面減少孩子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能紓解父母的壓力,較不會對孩子產生焦慮、敵意、愧疚等情緒,以及採用僵化、不適的教養行為,更能讓孩子適性發展。
順應氣質的適性教養,發揮天生氣質優勢!
當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反應及表現源自不同氣質時,可以更進一步將孩子的先天氣質視為長處而非缺點。例如:作息規律的姊姊在日常生活中吃睡乖巧,但是作息彈性的妹妹受到出外旅行時的不規律行程影響就比較小。對待孩子的方式越能配合孩子的氣質,便越能讓孩子發揮所長,像姊姊氣質文靜,喜歡學習靜態的才藝,對於活力充沛的妹妹則不要強迫她和姊姊一樣,反而可以依著她好動的天性學習球類或武術等運動項目。
當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對待孩子,那麼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表現便能協調得更好,孩子先天氣質上的優勢也越能發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順著氣質不代表放任無教養,而是父母應該更積極地為每個子女量身訂做專屬的教養計畫,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順應其氣質的適性教養。
懂得欣賞獨特,教養的不比較原則
為每個子女量身訂做專屬的教養計畫可提醒父母避免把教養長子女的經驗強硬套用在弟妹身上。像是質疑妹妹為何無法像姊姊一樣很快地將鋼琴學上手,面對新老師、新同學又沒禮貌哭鬧,也許慢條斯理的妹妹對新事物需要較多時間觀察,如果在熟悉的家中整理玩具,也許慢條斯理的天性反而能讓她將玩具整理得有條不紊。
因此切記,新時代的父母千萬不要陷入「比較」的迷思,質疑姊姊做得到的為什麼妹妹做不到,不但造成妹妹的壓力,也會讓姊姊產生「做人就是要比較」的負面人生準則,更會為父母帶來教養上的苦惱。正所謂拿蘋果比橘子,到底該比哪個皮比較薄?還是比哪個皮比較紅?無從比較也無須比較,因為蘋果、橘子原本不一樣,不刻意比較才有欣賞獨特氣質的智慧。
雖然手足是「同廠出品」,但畢竟不是同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父母應該依孩子的基本氣質提供每個子女專屬的適性教養,讓孩子發揮其天生氣質優勢,並且隨時謹記教養的「不比較原則」,讓自己有智慧,懂得欣賞每個孩子的獨特,孩子的天生優勢得以發揮,孩子的人生也能更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