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5, 2024

幫助2–6歲幼兒健康成長的小秘訣

文/王文宜

 (節錄自HESS KIDS 44期)

「運動量不足」、「肥胖率逐漸提高」是國人不容忽視的問題。

對幼兒來說不僅是單純活動量的問題而已,

學者發現幼兒階段的運動經驗,會影響其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

這些問題都將影響成人後的健康情形並衍生其他公共衛生問題。 

 

如何判斷幼兒運動是否充足?

    觀察幼兒行為,發現若幼兒每日運動充足,白天的狀態應是精神飽滿、做任何事能持續進行、注意力集中或從事活動的意願較高,同時脾氣穩定。倘若您家的寶貝出現以下情形:沒精神、常常不想動、做什麼事都難以持續、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意願低落;容易生氣動怒;常說「我好累」等現象有可能是因為身體活動量太少,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可視為幼兒顯現出生活型態和身體狀況惡化的訊息。但家長們先別太過焦慮,我們先瞭解幼兒的身體發展原則與動作發展的元素,再提供家長因應的對策。

 

2歲幼兒的動作發展的階段與動作元素

    幼兒的動作發展有一定的次序和特性。胎兒在媽媽肚子中會先發展基本且重要的器官,如先發展腦部再發展複雜的身體組織、從頭到腳、從身體中線發展到手腳末端等。發展過程從嬰兒階段至 2 歲後,原則上已能做出跑步的移動性動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穩定性動作技能。至於何謂移動性動作技能?何謂穩定性動作技能?我們可從三大基本動作技能簡單談起。

1. 移動性動作技能

    身體由一個點,轉換方向移動至另一個點的能力,包含走、跑、跳等。

2. 穩定性動作技能

    是移動性動作技能和操作性動作技能的基礎。使身體保持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位置的運動能力,包含了彎曲、伸展、扭轉、旋轉、滾動、   躲避、平衡等能力。


3. 
操作性動作技能

    對物體發出力量或接受來自物體力量的身體能力,包含投擲、接、踢、打擊、托球、運球等能力。此能力相對較難也發展較慢,必須提供練習機會、予以強化。

    上述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與養成,建議首先培養「移動性動作技能」及「穩定性動作技能」,再發展「操作性動作技能」。原則上上述的基本動作技能約在二至十歲時建構完成,兒童們會透過各種活動來精進動作能力,從大而粗略,到小而精細。

    由於基本動作技能會在十歲以後漸趨發展成熟,期待家長及教師在陪伴孩子做身體活動時,盡可能以「活動」安排或帶領為主要設計的元素。遊戲「紅綠燈」、「123 木頭人」、聽節奏跳舞等…都是十分有趣的活動,從遊戲中能培養幼兒的運動能力。   

至於要如何變化遊戲,提供孩子活動的機會呢?
可從身體覺察(What can you move?)、
時間(How do you move?)、空間(Where can you move?
與關係(With whom we move?)等四大動作元素進行組合排列。

 

一、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

可從陪伴幼兒認識身體部位開始,瞭解身體的功能,透過轉移重心、平衡、肢體形狀等進行變化。

如遊戲「口香糖黏哪裡?」請幼兒依指令碰觸自己的身體部位。

二、時間元素(Time

指透過速度(節奏)快慢、力量大小、輕重、流暢度進行組合調整。如變化指令,請幼兒快快跑或慢慢走。

三、空間元素(Space

透過個人空間與一般空間認識位置概念,或覺察方向變化。如往前走、後跑、左蹲、右跳、順時針跑、逆時針跑等;而身體活動的路徑亦有如直線、曲線、字型跑、型跑等變化。

四、關係元素(Relationships

 讓孩子透過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或是目標物、器材的關係進行遊戲組合,如變化個人活動、雙人活動、團體活動或是運用氣球傘等。

 

增進運動能力的因應對策,從陪伴活動與減 3C 做起

    家長每日安排 1小時的大肌肉遊戲與活動,活動時間建議選擇下午4點至6點間進行,由於這段時間孩子體溫較高,透過運動排汗後能使體溫調節正常並趨緩下降,到了晚上8點後的體溫會更低、更容易入睡,對掌控晚上就寢時間有很大效益。長期累積下來,除了能使幼兒作息正常外,對其基本動作能力的增進也有很大的效果。

    此外,限制幼兒使用3C產品的時間也是個重要策略。學者發現,當幼兒使用3C產品時,往往會進入靜態生活,也有成癮與肥胖的風險,對其養成基本動作能力有明顯地阻礙。建議在提供幼兒使用3C產品學習時,應由家長控制與操作,將每日使用時間控制於一小時內,切勿超過兩小時。

    為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透過調整良好的生活作息能改善孩子的自律神經,每日安排幼童從事一至二小時大肌肉身體活動,對其動作能力與往後學習力皆有所幫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為了孩子的健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