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05, 2024

不要成為黃鼠狼的獵物—談性騷擾

文/林月琴


每當出現「周遭的人對孩子伸出魔爪」的社會新聞,很多家長便會擔憂孩子是否懂得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受到不當的對待。

 

   尤其當孩子邁入幼兒時期,父母無法時時刻刻守護在孩子身旁。開始上幼兒園,也開始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夏令營,雖然政府明文規定「服務於兒童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可以有性侵害的犯罪事實」,然而卻無法防備未曾有性犯罪紀錄的人,再加上有些課程在教導過程中需要肢體接觸,例如:舞蹈、游泳,孩子該如何分辨哪些肢體接觸是必須的?哪些又是不應該的?這些需要父母先能分辨才能教導孩子身體的自主權,以保護其免於性騷擾。

 

 父母應有的認知 

 

性騷擾始於不恰當的舉動

    一般而言,大部分性騷擾皆屬於預謀事件,剛開始時不會讓人有所警覺,例如:對方只是搔癢孩子,或玩遊戲時碰觸孩子的私處,由於不容易察覺而常會讓人忽略,或甚至不覺得應該有所防範。

 

性騷擾的方式千奇百怪

    事實上性騷擾就是一種性接觸,而性接觸的方式千奇百怪,可能是用手撫摸孩子的生殖器官,也有可能是強迫孩子看大人的生殖器官,甚或要求孩子脫掉衣服曝露身體。

 

釐清必要與不必要的接觸

    有時基於課程的需要,教導者需與孩子有肢體接觸,例如:舞蹈課會碰觸到手腳,書法課時從身後握著孩子的手教導筆法,而訓練游泳技能時更會接觸到手腳及腹部;父母除了瞭解並釐清必要及不必要的接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點及時間,例如:孩子課後被單獨留下教導時的身體接觸,或被邀請到另一個地方指導,與孩子談論時必須釐清此因素才不致於引起孩子過多的焦慮。

 

性騷擾來自熟人居多

    通常會對孩子性騷擾的都是孩子熟識或信任的人,再加上一開始都是無意的舉動,不會特別感覺不恰當因而讓他們有機可乘。平時應教導孩子瞭解身體自主權,減少孩子心生困惑,並且懂得如何避免性騷擾。

 

對人有錯誤的迷思

    多數人容易極端相信自己熟識的人,我們可能會為對方的行為提出一個合理的說辭而減少了警戒心。另外,成人自身也會對已婚者、有家庭子女者,或平常表現出愛其家人者有著錯誤的迷思,認為他不可能對孩子有不當的意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加害者可能就是你所信任且有家庭的人。

 

 父母應教導的事 

 

認識身體的界線

    因為難以分辨性騷擾,所以對孩子說明時會有困難,教導孩子瞭解身體的界限更為重要,從討論舒服、不舒服及令人困惑的接觸開始,再延伸到身體隱私與界線。因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才有可能說出他的疑惑,幫助孩子定義界線,認定哪種狀況逾越了界線及該如何處理,讓孩子瞭解「適當的擁抱是禮貌,但時機與場合不恰當便要有警覺心」。

 

拒絕不想要的撫摸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大人和小孩間的情感互動不包含脫衣服、撫摸,甚至親吻私處,除了特定的對象或情況外不可讓他人碰觸身體,讓孩子瞭解「身體是自己的,自己有決定的權利」,並讓孩子練習「對大人設限」,當孩子表達拒絕觸碰時,家長可以表現出受傷的樣子並提醒他加害人往往用此技倆使孩子心軟。

 

辨識「好」及「不好」的撫摸

    可運用布偶或娃娃做出「擁抱」的動作及示範「好」的撫摸,並告訴孩子一開始可能是好的感覺,但後來也可能變成「不好」的撫摸,例如:抱得太用力或有人緊緊靠著,甚或搔癢太久,並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不能以不舒服的方式撫摸他,如果有人如此做應立即告訴家長。

    性騷擾通常不像肢體暴力會對孩子產生立即性的傷害,但針對孩童時期曾遭受過性騷擾的成人所做的研究顯示:
即使是未涉及肉體接觸的性騷擾對孩子仍具有殺傷力,因為這種經驗會引起當事人強烈的恐懼感與不信任,也會讓受害者產生罪惡感、羞愧感與負面的價值觀。

    因此父母應給予孩子正確的觀念並教導其自我保護方法,並隨時聆聽孩子分享其每天接觸的人事物,家長也需適時提醒孩子正確的觀念以減少傷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