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2, 2021

做對幾件事,幫助孩子順利上學

適健復建科診所副院長 百能科學研究中心執行長

疫情下漫長的暑假即將畫下句點,孩子即將進入新學校或開始下一個學習階段,
您是否擔心,許久沒到校上課的孩子會無法適應開學後的作息呢?

 

 

  開學常讓家長忙得人仰馬翻,畢竟暑假與開學後的日常作息有著天壤之別,孩子的開學問題可讓家長傷透腦筋!常見的問題有:

一、睡眠時間改變

暑假期間孩子常睡得比較晚,所以晚上經常玩得不知休息;乍看孩子的睡眠時間似乎變長了,但其實他的生理時鐘都亂了。

傳統的「早睡早起」已過時,歐美國家開始流行教孩子「早起早睡」!首先,家長晚上不用急著叫孩子上床睡覺,只要不斷提醒孩子:「你自己決定要幾點睡覺,但明天叫你起床的時候一定要起床!」若擔心孩子整晚不睡,可以將家中的步調調慢、減少刺激,像是將燈光轉為昏暗等,讓孩子的心境跟著穩定下來。

隔天早上,家長可以使盡力氣叫孩子起床,完成「早起早睡」的第一天。這個方式是利用孩子前一天沒睡飽,早上又早早被叫醒,再經過一整天體力耗盡,晚上自然變得比較早睡;隔天自然會比較早起。

二、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常出現在孩子接觸新環境時,無法離開家長獨立參與團體。但近年來發現,孩子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之後,即使是同樣的環境,孩子也容易出現分離焦慮。有些學者認為可能因為家長過度照顧與保護孩子,導致孩子認為當家長不在時,所有事情就要自己處理,但自己卻又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產生焦慮

 

 

要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從幫助孩子建立「對上學的期待」開始,引導孩子回想之前在學校的快樂時光,想想學校有哪些好玩的人、事、物,明天到學校要玩什麼?這個方法除了能建立孩子對上學的期待、降低分離焦慮外,還可以讓孩子早上有動機起床。

三、重新建立生活常規

暑假期間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這樣隨心所欲的日子在開學後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衝擊。升小學的孩子開始面臨到「功課」,家長常希望孩子先寫完功課再去玩,但即使孩子坐在書桌前,心思還是在遊戲上。要孩子馬上放下遊戲開始寫功課是很困難的,家長不妨採用「分段學習」,將功課分成數個段落,當孩子每完成一小段時可以玩一下,別擔心這個方式會讓孩子不專心,大多數的孩子反而會要求先寫完功課再一次玩得夠!

學期初確實是個混亂的時期,建議在開學前兩週就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改變自己的心態與想法,才能正面看待孩子的行為。

疫情下漫長的暑假即將畫下句點,孩子即將進入新學校或開始下一個學習階段,

您是否擔心,許久沒到校上課的孩子會無法適應開學後的作息呢?

 

                                                     做對幾件事,幫助孩子順利上學

 

  開學常讓家長忙得人仰馬翻,畢竟暑假與開學後的日常作息有著天壤之別,孩子的開學問題可讓家長傷透腦筋!常見的問題有:

 一、睡眠時間改變

暑假期間孩子常睡得比較晚,所以晚上經常玩得不知休息;乍看孩子的睡眠時間似乎變長了,但其實他的生理時鐘都亂了。


傳統的「早睡早起」已過時,歐美國家開始流行教孩子「早起早睡」!首先,家長晚上不用急著叫孩子上床睡覺,只要不斷提醒孩子:「你自己決定要幾點睡覺,但明天叫你起床的時候一定要起床!」若擔心孩子整晚不睡,可以將家中的步調調慢、減少刺激,像是將燈光轉為昏暗等,讓孩子的心境跟著穩定下來。


隔天早上,家長可以使盡力氣叫孩子起床,完成「早起早睡」的第一天。這個方式是利用孩子前一天沒睡飽,早上又早早被叫醒,再經過一整天體力耗盡,晚上自然變得比較早睡;隔天自然會比較早起。

 

二、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常出現在孩子接觸新環境時,無法離開家長獨立參與團體。但近年來發現,孩子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之後,即使是同樣的環境,孩子也容易出現分離焦慮。有些學者認為可能因為家長過度照顧與保護孩子,導致孩子認為當家長不在時,所有事情就要自己處理,但自己卻又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產生焦慮

 

要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從幫助孩子建立「對上學的期待」開始,引導孩子回想之前在學校的快樂時光,想想學校有哪些好玩的人、事、物,明天到學校要玩什麼?這個方法除了能建立孩子對上學的期待、降低分離焦慮外,還可以讓孩子早上有動機起床。

 

三、重新建立生活常規

暑假期間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這樣隨心所欲的日子在開學後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衝擊。升小學的孩子開始面臨到「功課」,家長常希望孩子先寫完功課再去玩,但即使孩子坐在書桌前,心思還是在遊戲上。要孩子馬上放下遊戲開始寫功課是很困難的,家長不妨採用「分段學習」,將功課分成數個段落,當孩子每完成一小段時可以玩一下,別擔心這個方式會讓孩子不專心,大多數的孩子反而會要求先寫完功課再一次玩得夠!

 

學期初確實是個混亂的時期,建議在開學前兩週就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改變自己的心態與想法,才能正面看待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