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02, 2025

建立運動習慣,上課更專心

文╱ 張旭鎧

節錄自HESS KIDS41

 

     許多孩子在長假過後會出現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問題,家長普遍認為因為放假時孩子過得太鬆散,所以開學後精神不振、注意力渙散。基於這個想法,有些家長認為在放假期間,孩子仍需維持平常的作息,定時起床、定時用餐,甚至規定孩子在固定的時段做些與學習相關的事情。維持作息固然有助於維持孩子的生理時鐘,但是放假期間和平時在校生活有所不同,很多家長堅持不到一個禮拜就放棄了。

 

    如何讓孩子在長假後能馬上收心呢?孩子難收心的原因通常是因為開學後的環境變化,例如換了教室、換了同學,甚至是換了學校,因此銜接學習環境是很重要的,除了讓孩子認識教室,更要讓孩子熟悉新規則,像是不能隨意離開座位、發言前要舉手等。這是假期前或開學前可運用的方式;那麼在假期間或開學後能運用什麼方法讓孩子專心學習呢?答案就是「運動」!

    為什麼運動有助於專心?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的大腦中要有多巴胺才會感到快樂;當我們完成一件任務並獲得他人稱讚,心情覺得快樂,這就是多巴胺的作用。運動後人的心情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亢奮、情緒穩定都證明了運動可促進多巴胺分泌。

    血清素與人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聯。增加血清素能加強記憶力,學習效果也更好。正腎上腺素與注意力也有直接的關聯,人在面對壓力、接受挑戰時血清素分泌最多,因而能更專注地面對問題。綜合這三種激素的影響,運動後的孩子心情愉快、上課專心,記得快、學得好,自信心與自尊心也跟著提升。

我們可以運用下述方法幫助孩子:

 

一、別讓孩子下課時都待在教室

    很多孩子上了一節課累了,下課時便待在教室裡休息,甚至趴在桌上小睡一會兒,但事實上孩子在課堂上並不會耗費太多體力,而是因為大腦對於持續接收知識訊息感到疲倦;這時應該建議孩子到教室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幫助大腦補充氧氣,讓孩子適當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也有助於孩子上課後恢復專注力。當然也別讓孩子下課時玩得太興奮,否則進教室後得花更多時間集中專注力。

 

 二、別用靜態活動處罰孩子

    如果孩子上課時坐不住、無法集中注意力,為了提醒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大人會以處罰警惕孩子。但對於躁動不安的孩子最好以動態活動讓他得到警惕,像是幫老師跑腿送文件、下課時幫全班掃地等,別因為想讓孩子靜下來就要求他靜坐或罰站,大腦反而無法獲得足夠的刺激,下一節課可能變得更躁動。

 

三、上課過程動靜穿插

    除了上課前讓孩子動一動有助於集中專注力外,若課程中發現孩子無法集中專注力,可以在原地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雖然無法有效促進大腦激素的分泌,但能適當地轉移注意力、增進血液的攜氧量,像是帶孩子玩「一是起立、二是坐下、三是摸頭、四是拍手」之類的遊戲,這種遊戲除了能讓孩子動一動,也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除了學校安排的活動之外,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建立運動習慣。一般來說,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至少應有半小時的運動時間,小學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運動。然而孩子的學習壓力大、回家功課多,再加上運動時間是否會耽誤學習?其實,不是一定要進行像籃球或游泳等有規則的運動,而是可以從事簡單的體能活動,只要準備幾項簡易的器材就能進行。

籃球:

拍球是最簡單的運動,每天記錄孩子拍球的次數,讓孩子評估自己有沒有進步。拍球時,不僅手要用力、雙腳要站穩,眼睛也要盯著球看,不僅訓練體力,更可以加強手眼協調與專注力。

跳繩:

跳繩是需要全身協調的運動,跳繩時不一定要原地跳,跨步跳也是很好的方式,因為運動的意義是要幫助孩子專心,不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快樂地運動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還不會跳繩,可以固定跳繩兩端讓孩子助跑跳過去。

跳床:

從感覺統合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專注力不足絕大部分是因為前庭刺激不足,而跳床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足夠的前庭訊息。臨床上有時會建議孩子寫功課前可藉由跳床讓他宣洩過多體力並獲得足夠的前庭刺激,能有效幫助孩子專心做功課。

 

"藉由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同時提升專注力,

有助於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更快進入狀況並有效吸收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