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HESS KIDS第37期
媽媽就像管家般日復一日地服務全家人,但為什麼家事總是如此繁瑣、重複又無意義?
為什麼家事總是媽媽的義務,先生與孩子只是從旁協助甚至製造混亂?
能否改變「媽媽總是辛勞地做家務」這個現實?
家事不只是工作,可以是高層次的生活品味。當家事只是家事,任誰都不想主動去做這些苦差事;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將家務工作變成家庭生活品味的一環,做家事不僅僅是勞務,而是達成高層次生活的過程。
例如:可以在家中裝飾孩子的作品或旅遊紀念品,讓打掃不再只是例行性的清潔工作而富有創造性;或將「料理三餐」提升至「烹調美食」的境界,讓料理餐點不僅僅是餵飽家人,而是享受全家歡聚時光的前置作業。
父母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將家事視為勞務工作或苦差事,試著享受做家事的樂趣以及完成後的成就感。
例如:將物品歸位時可以嘗試不同的收納方式,完成後細細品味家中的窗明几淨,逐漸將做家事提升成享受生活。
全家一起做家事,讓孩子觀察及模仿
有些事情看似平凡無趣,但是當全家人一起做就會變得十分有趣。例如:一個人買菜就只是採購,而兩個人一起去買菜還可以討論採購的食材;如果家事變成家庭共同的活動或共享的美好時光,家人就會想主動參與,而不只是義務性地分工家務。
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方式著重於觀察與模仿,當孩子看見父母開心地一起做家事就會感興趣而想主動參與;對孩子而言,家事不只是勞務,也是有趣的休閒活動或是遊戲,當孩子擁有參與的動機時,再提供猶如遊戲般的家事規則,孩子一定會「玩」得不亦樂乎,也可以培養孩子享受更高層次的生活品味。
家人需要讚美與感謝,並非要求與訓練
除了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快樂「玩家事」,父母也要建立一個新觀念:「孩子不只是依賴者,也可以成為行動者。」要相信孩子有足夠能力處理自己的事,像是摺棉被、摺衣服、收玩具、擦桌椅、掃地等,放手讓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是培養孩子自主、自信與負責的好方法。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時勿抱持著「訓練」的目的,要求孩子具備做好家事的能力與習慣,因為沒有人喜歡被訓練或硬性要求,父母可以用讚美的方式增強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動機,當孩子做完一件家事父母便適時稱讚,讓孩子知道自己充滿能力,足以應付每天的任務;當孩子被父母肯定了,無形中就能建立起自我效能感,知道自己能成功地執行每天的日常任務。
除了讚美,父母也要懂得感謝孩子,因為孩子不僅能負責自己的事情,更有能力付出。
例如:當父母忙著備餐時,孩子主動拿起抹布擦桌子;或是孩子看到桌面的灰塵或髒污時主動擦拭,這時父母不僅要讚美孩子的能力,更應該直接表達心中的感謝,謝謝孩子一起為這個家付出,家庭充滿愛的力量會引發孩子更多親社會的無私付出行為,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付出與關心他人的成熟個體。
藉由家務工作發展小肌肉與手眼協調能力
「小肌肉」與「手眼協調」是幼兒期生理動作技能發展的重點之一,無論是控制手指取物或是手眼協調都可以藉由家務工作獲得練習,越放手讓孩子嘗試,孩子就越有能力,孩子越有能力,自然會有越多的成就感引導孩子嘗試與成長。
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享受生活品味,也能創造與家人的同樂時光,更有助於發展動作技能,培養孩子自主、自信並發展自我負責、建立自我效能,成為一個懂得付出的成熟個體;這都有賴於父母正確的價值觀與身教,就從今天開始試著與家人同樂,將做家事視為享受生活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