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09, 2025

孩子的畫,孩子的話

文/王珮玲

節錄自HESS KIDS21

藉由繪畫,孩子的情感及思緒會自然的流露在作畫過程中,真切的表明對事物的看法及內在的情感。在孩子的畫裡,天空可以很藍、也可以很灰,為什麼呢?身為爸媽及老師的您,除了要多看看孩子的畫外,也要聽聽孩子如何述說他的畫中心情喔!

我的媽媽

    有機會至幼稚園輔導或參觀時,我總喜歡看看孩子的畫,聽他們說說畫中的世界。有次,我一如往常在美勞區坐著,仔細觀看每個孩子畫畫,
其中有個中班孩子一邊畫一邊重覆地說著:

「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也是媽媽……。」

我被她喃喃自語的聲音吸引而走過去靠近她,待了一段時間讓她習慣我的存在之後,我問她:「小朋友,你畫的這三個人是誰呀?你要不要告訴阿姨呢?」她看了我一眼,就指著人物旁她自己的書寫符號說:「這個人是我爸爸,這個人是我媽媽,還有一個是另外的媽媽,我有兩個媽媽啦!」

我再問:
「為什麼你有兩個媽媽?」但孩子不說話了,或許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問題,或許是她不想回答我,孩子又繼續畫畫,無視我的存在。

心中仍有疑惑的我只好轉向該班老師尋求解惑。老師告知這個孩子的爸媽前陣子才離異,孩子的監護權歸爸爸所有,由他照顧孩子,不過爸爸平時工作繁忙,都是由姑姑照顧,這是孩子畫中會出現兩個媽媽的可能原因之一。

我的奶奶

    又有一次, 中班老師問我:「王老師, 有位媽媽說,她家五歲大的女兒最近一個月都在說「往生」這兩個字,媽媽請孩子不要講,但孩子還是一直講,一直講,她覺得好煩,「我應該怎麼幫這位媽媽?」

    在老師引介下認識了這個孩子,我也稍微與她聊了一下,但由於正值放學時間,
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只說了:「往生是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開車開好久喔……,然後好多人在那裏,我也不知道啦……」依孩子在短時間的回應,我實在無法獲得足夠的訊息深入了解她問題的癥結。

    在此情形下,我請老師幫我忙,我說:「老師,在下個月我來前,只要有空就和孩子聊聊『往生』這件事,聊完後,你就拿一張大圖畫紙讓孩子畫畫,不要限制她,她想畫什麼就讓她畫。畫完後你再問她:『妳畫的是什麼?』再麻煩你將她說的話逐字寫在圖畫紙上。」

    一個月後,我再回到幼稚園,老師拿了一疊孩子所畫的圖給我看。在這些圖畫中,有二張圖畫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第一張如圖一所示,畫中有爸媽兩人,
孩子描繪媽媽的線條非常細膩,不僅戴髮圈,也戴項練,至於爸爸這張畫的線條非常簡單,從畫中可知孩子分別與爸媽關係的緊密程度。

    至於圖二這張畫,畫中有四個人,老師記錄了孩子的話:「那天我們去一個很遠的地方
……是阿嬤躺在棺材裡,媽媽在旁邊哭,另外兩個人是爸爸和臺北的外婆……。」老師說:「自從畫了這張畫之後,孩子就開始畫和「結婚」有關的畫了,也不說「往生」這兩個字。」我看了最後一張畫是十一月二十三日畫的,而十二月是結婚的旺季,或許孩子已發洩出她不安的情緒,「往生」兩字已不再困惑她了。

我的家人

    有位老師聽了我的分享之後也嘗試讓孩子畫「我的家人」以更深入瞭解孩子家中的狀況。在孩子的「我的家人」畫中,老師發現班上有個常咬指甲的小男孩畫了房子,但房子中只有媽媽和孩子兩人,而據她所知,這男孩還有爸爸及一個八個多月的妹妹,卻沒有出現在這房子中。老師覺得奇怪就問孩子,他說:「我每天都希望只有我跟媽媽在家,因為妹妹好討厭喔,媽媽都在照顧她,都不理我,以前媽媽不是這樣子的。」至於爸爸,他說:「因為爸爸都不在家,所以沒有畫爸爸啊!」

    從男孩的繪畫及心聲,老師才恍然大悟他咬指甲事出有因,或許家中新妹妹的到來讓媽媽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新成員身上,無心力再照顧這個男孩,以致他感覺被冷落而咬指甲以宣洩情緒。從畫中也透露出小男孩渴望能與媽媽同在一屋簷下,希望能擁有媽媽全部的愛。

我的爸爸

    從上述三則分享中,我們知道大人不能猜測孩子的畫中話,一定要聽聽孩子的說法,否則我們可能誤解孩子的想法。曾經有幼稚園在開學時辦父親節感恩活動,老師要孩子畫自己的爸爸以懸掛在教室外。班上有個孩子畫完爸爸後又用黑筆將爸爸打一個大叉叉,又塗得黑黑的。看見這景象,老師猜測孩子大概不喜歡爸爸,沒想到詢問孩子時,他說:「我把爸爸畫得太醜了,我爸爸長得很帥的,我想重畫一張,所以我把他塗成黑黑的。」由此可知,孩子的畫與話需放在一起思考,如果老師只單單看孩子的畫很可能會誤解孩子對爸爸的想法,為瞭解他們真正的想法,爸媽需用心聽聽孩子的說法。

    由上述的實例可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所經驗到的都會不經意地出現在其畫作中,身為爸媽的除了要多看看孩子的畫外,也要聽聽孩子如何述說他的畫中心情。尤其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有時無法清楚地讓大人知道他的困擾,身為爸媽的除了鼓勵孩子說出心中不舒服的事,也可以多準備一些紙張或圖畫紙,讓他畫出自己的心情,述說他自己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