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08, 2022

守護孩子交通安全-談幼童的交通行為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

 

    在交通環境中孩子能否安全,與其生理發展密不可分。幼兒因身高矮小,導致駕駛人在車內看不到他們。路邊物體容易遮住孩子的視線,而看不到行進中的車輛,導致事故發生。孩子動作技能尚未成熟且應變能力差,因此常出現閃避不及的情況。照顧者應瞭解孩子的發展,才能在外出時確實保護他們。

 

生心理發展

身形較為矮小

    照顧者應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受到生理發展的限制,使得駕駛無法清楚看見他們而產生潛在危險。孩子的視野範圍是成人的一半,成人看得見的不代表孩子能看見,所以不宜讓孩子獨自過馬路。孩子在幼兒期基本身體動作大致發展完畢,但尚未熟悉身體的控制,仍有跌倒的風險。

 

"

 

    年紀較小的孩子受傷率高,通常只依照「有沒有明確地看到附近有車」為判斷標準,而忽略了視線死角。孩子通常會走路徑較短的路線,俾能快速通過路口。孩子的注意力處於不穩定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是造成孩子在道路上分心及衝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不熟悉或交通環境複雜的地點。

 

 

認知發展

    孩子對於空間、距離及速度之判斷不夠敏銳,因此判讀距離的誤差為成人的兩倍。孩子很少觀察路上交通狀況,無法感覺速度以致於無法判斷左右來車,難以覺察周遭環境之潛在危險,因此在道路上風險相當高。

行為發展

    孩子會模仿周遭大人的行為,如果大人有不當的行為,孩子像海綿一樣會全部吸收,所以大人的舉止不得不謹慎。孩子往往依據直覺來行動,時常出現脫序行為,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幼童本身特性

    有事故經驗之孩子通常個性較大膽且有侵略性行為,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照顧者應從小訓練孩子走路,透過步行的經驗建構正確的交通行為。從小灌輸正確的交通安全概念是相當重要的,讓孩子學會在道路上保護自己,降低交通事故的風險。

 

 有效的預防措施可挽救一半以上的兒童生命,因此照顧者除了要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外,更要用對的方法做事,提供正確的預防措施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