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02, 2024

0-3歲 敏感期及教養重點

文/李素真

(節錄自HESS KIDS17期)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發展順利,其實若能在孩子發展的敏感期,提供適切的環境與引導,將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來會列舉嬰幼兒於成長階段會陸續顯現的敏感期,以及照顧者的教養原則,摘要說明如下:

 

動作敏感期(約0-6歲)

 1. 特色:高峰期在二歲半,獲得期在零到二歲半,精確期在二歲半到四歲。

     孩子在此階段藉由控制身體的所有部位,獲得更好的協調性,並能以動作來表達思想、情緒,以及豐富人格特質和擴展智慧。當孩子開始走路,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動作敏感期的開始,此時,若讓孩子自由探索,使其發展動作協調能力。當孩子上半身的動作協調能力更好時,會喜歡拿重物。一歲半後,孩子開始發展手指精細動作,並喜歡從事攀爬、走平衡木的活動。

 

 2. 教養重點:孩子蠕動、匍匐時,需要可以自由伸展肢體的空間,以促進翻身、坐起、爬行的動作發展 ── 預備貼地的單人床墊、固定牆面的長鏡、懸掛合宜的視覺刺激吊飾,以及能滾動、把玩、放入口中咬、可清洗消毒的適齡玩具。當孩子嘗試練習扶物起身、站立、挪動步伐時,不易翻覆的大型家具,如:茶几、矮櫃、沙發,都是協助孩子反覆自我練習的最佳器材。

 

(1) 穿著不妨礙孩子活動的衣物。

(2) 學步車會造成孩子發展上的錯覺,建議不要使用。

(3) 孩子顯得好動、頑皮時,先不要急著制止或責罵,而是換個角度,思考如何安排一個安   全、容易清潔的環境,讓孩子有足夠的身體和雙手運動,並允許其反覆練習。

 

語言敏感期(約0-6歲)

1. 特色:語言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時間延續最長的,從胎兒七個月時開始,

     高峰期為一歲半到四歲,四歲開始消退,並在六歲結束。語言敏感期中的孩子,適合處在兩種以上的語言環境中,但必須是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僅說一種特定語言,否則容易造成混淆。敏感期指引孩子對人類的語言產生興趣,加上吸收性心智,使孩子隨著固定的模式學習及發展。

2.

四個月

對媽媽的聲音有反應,情緒表現穩定,並做出嘴唇動作。

六個月

試著發出所聽到的聲音。

十個月

將焦點專注於環境中人的聲音,稍具理解力,能對他人的溝通,以動作做出反應。

一歲

開始使用有意義的語詞來溝通,理解能力大於表達能力,此時可以給予簡短但清楚的指示及方向。

一歲半

話愈來愈多,有時會對自己說話,尚無法說出完整句型,但已可以抓住重點。

二歲

可以記得發生的事情,並說出來。

三歲

語言成為社會性溝通、互動的工具,開始使用代名詞。

 

3. 教養重點

(1)當我們和孩子互動時,要不厭其煩的和孩子說話,而且須針對當時的情境述說。

(2)愈年幼的孩子,語言的學習愈需建立在全面、完整的感官經驗基礎上,如告訴孩子「香蕉」時,孩子必須能看到(黃黃的)、摸到(彎彎的)、聞到(香香的)、品嚐(軟軟甜甜的)。

(3)在照顧孩子時,可同時配合動作說明,孩子會將資訊儲存在他的記憶裡,等到有進一步的能力時,就會主動和成人合作,比如穿褲子時會配合伸出腳來;再大一點,就會模仿成人穿穿看,而非無助、被動的等待成人處理。

 

秩序敏感期(約0-4歲)

1.  特色:在生命中的前三年,孩子的秩序感非常強烈。孩子依據物品的位置或是每天工作的固定模式來建立秩序感,從中學習到物與人的特質,及人與人或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並了解事情開始的原因與結果。

     秩序性的外在環境有助於孩子的吸收,使孩子能由外在秩序感漸漸內化成內在秩序感,進而反應出安全感。當秩序感被打擾時,孩子將失去安全感,並對外在的混亂,做出哭鬧或發脾氣的反應。因此,觀察並尊重孩子的天生氣質,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節奏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2.  教養重點

(1)家中擺設要順暢合理,盡量不要經常做大幅度的變化。物品用畢要歸位,否則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合理且沒有安全感。

(2)除了空間秩序感,時間秩序感也是一樣的,可利用秩序敏感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基礎。

 

微小事物敏感期(約1歲半至4歲)

1.  特色:孩子對於成人經常忽略的微小物品特別敏銳。當你發現一、二歲的孩子蹲下來觀察螞蟻而不肯離去或對小小物品著迷時,不要急著阻止或責罵,應給予適當的回應,並降低自己的身體,與孩子一起欣賞、分享發現,可增加孩子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成人也能藉此養成經常檢視、排除危險物品的育兒習慣。

2.  教養重點

(1)為孩子設計、安排可反覆操作的日常生活工作,以滿足孩子的需求,進一步達到在遊戲中快樂學習的目的。例如:收集不同開啟方式的容器,可組合、分解的玩具,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倒水,用不同工具移取或投放物品,及可以來回走動來進行分類、配對、排序的自主性遊戲。

(2) 若將此敏感期的興趣轉化成促進雙手靈活度的活動,下一個階段的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就更容易邁進。

 

斷奶敏感期(約5個月)

1.   特色:嬰兒的飲食由母奶提升至和成人吃一樣的食物,歷程是循序漸進的。當母乳養分日漸不敷幼兒成長所需時,牙齒、下顎及消化器官早已努力發展迎接新食物的來臨。食物的轉換非一夕之間,必須有前置的生理與心理預備過程,離乳時提供食物的原則如下:

(1)每次單樣少量,漸進的由液體 泥糊狀 軟丁 需略咀嚼的硬度。

(2)餐具的改變,由奶瓶 小咖啡匙 手持 不尖的叉子 稍大的湯匙。

(3)進食姿勢的改變,抱在手中 靠坐在穩固、有扶手的椅子 坐在可以自己搬移的椅子上,空出雙手,自桌上取食,和照顧者隔著桌子對坐,代表獨立的開始。

 

成人怎麼做

1. 了解每一個敏感期的特質。

2. 了解如何設計活動、預備環境以幫助孩子。

3. 觀察孩子,並由孩子的回應,了解孩子所處的敏感期。

4. 給予孩子自由尺度,讓孩子根據他的需求、時間做不同的探索。

5. 不打斷孩子的敏感期,使孩子創造內在的完整性。

 

  所有敏感期都是平行進行的,但各有不同起伏的曲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觀察的原因。持續的尊重孩子顯現的特質及差異性,提供孩子需要的來滿足其需求,並給予敏感期的指示與引導,幫助孩子完成心理及生理上的發展。教育是對生命的一種協助,因此成人應協助孩子充分利用敏感期的特質,使敏感期發展出最正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