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孩子能遵守規範和約定,但孩子不聽話,有時並不是「調皮」或「不乖」, 我們可以先從幼兒的發展來瞭解:
幼兒發展三階段
首先,三歲以下的孩子是比較難遵守規矩和約定的,「非不為也,不能也」,不是他們不做,而是還沒有能力。有時候他們聽話,可能只是成人要求的剛好是他們想做的。因此,與其一味禁止和命令,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去做合宜的活動,例如:如果孩子想丟東西,就讓他丟球。
四歲左右的孩子已漸漸能理解生活中的規範,是培養孩子遵守約定的好時機,但孩子可能今天能遵守,隔天又無法遵守,時常讓家長感到很挫折,甚至責怪孩子。事實上, 孩子是很樂意讓他最愛的人感到開心,請家長多點耐心,盡量保持穩定的情緒,陪伴孩子一起學習。
六歲之後的孩子,表現又穩定許多,不僅能遵守各項團體規範,也能理解各種遊戲、比賽的規則。許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大班的孩子真是好幫手,可以請他們幫忙做許多事。
如何幫助孩子遵守約定
那麼要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遵守約定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成人以身作則
和孩子約定前,成人也要做好的楷模,以身作則,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答應孩子的事是否有做到,不僅提供良好的示範,也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
2. 設立界線
事先告訴孩子規範,也就是先設立界線。事先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以及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範。「界線」能給孩子安全感,就像在高樓的露台,若沒有圍牆會讓人害怕跌落,而「界線」就像是圍牆,能給你安全感,也瞭解能活動範圍。每當告訴孩子哪些行為不可以時,也要同時說出什麼行為可以,有哪些可行的選項, 例如:不要丟沙子,可以用放的、用鏟的或是用壓的。
3. 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成人很容易在孩子幼小時什麼都幫他做、幫他決定一切,其實在規範下,我們可以有些彈性,給孩子一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孩子選擇時,只需要給他二到三個選項,而且提供的選項是成人本身可以接受的,避免讓孩子選擇後,成人卻又反悔。例如:睡覺前要刷牙(這是規範),你要先看書再刷牙?還是先刷牙再看書?(這是選項)。讓孩子練習做選擇,孩子也會因感到「我有選擇的權利」、「我有能力做選擇」而更樂於遵守。
4. 讓孩子體驗或承擔結果
若孩子做出了決定或已和孩子約法三章,那麼就要讓孩子體驗及承擔選擇的結果。例如:晚餐要吃麵還是飯?孩子選擇了麵,上桌時孩子卻反悔說要吃飯,此時,家長不需責備孩子反悔,可以回應:「剛剛已經選了麵,如果你想吃飯,要等明天了。」如果孩子不吃麵就只好餓肚子等下一餐,讓孩子體驗及承擔選擇的結果,若家長依著孩子的要求,或心疼孩子餓肚子而去煮飯,孩子就無法體會選擇及守約的重要性。當孩子累積越多的經驗,對下次的選擇就會更慎重,因為他知道選擇會產生後果。成人要寬容孩子犯的錯,淡定不發怒,讓孩子透過重複練習逐漸發展出內在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