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01, 2025

孩子的 「團體生活」練習題

文/ 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媽咪,阿山今天說他不跟我當同隊的了!」「這樣啊?他有說為什麼嗎?」「沒有啊!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就說今天不跟我同隊。」有天睡前聊天,孩子這樣跟我說,神情裡帶著一點落寞,身為母親的我真是心疼極了;但身為心理師的我知道,對寶貝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人際關係練習,因此我跟孩子說:「或許你明天可以問問他要不要再重新跟你同隊,或者你有想到可以找誰跟你一隊嗎?」孩子想了幾個同學的名字,知道自己不會因此而真的孤單無援,終於安心地睡了。

 

    這樣的事件,在中、大班孩子的群體裡是非常常見的。五歲的幼兒已經正式從「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者蛻變為「小社會人」,開始跟身邊的同儕發展出很豐富(有時甚至很複雜)的社交互動。如果我們在旁觀察,會發現這個階段的社交互動有些特性:

  1. 寶貝的互動關係變化很快,可能這一刻還有些衝突,下一刻卻看到他們又手牽手一起玩了。這時的他們對人際關係是很開放且充滿可能性的,說出的話語常是表達對事件的情緒,而非對對方的價值判斷。
  2. 寶貝很常出現「陣營」或「小圈圈」的型態,例如幾個人守著小屋子說只有好朋友可以進入,或者說我們是一國的、要一起對抗敵人。這是由於他們正在發展對群體的認同、歸屬感,需要知道自己被某個群體接納,而且有能力去捍衛自己所認同的。
  3. 寶貝開始出現自發性的合作,例如在陣營遊戲中的角色分工、在建構遊戲中的互助等。這是由於他們開始具備換位思考、理解和關照他人的能力,因而開始能夠在遊戲中納入彼此的期待和需求。
  4. 寶貝開始理解並在乎規則,像是熱衷於棋類、桌遊這種規則遊戲,常糾舉不遵守規則的同儕。這是因為他們初入小社會,「規則」可以幫助他們更能理解和預測彼此的行為、知道該或不該怎麼做。

    理解這個階段的互動特性,我們就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最需要練習的能力包含了:聆聽別人的提議、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想法、邀請同儕或回應同儕的邀請、討論出規則、適當表達喜好和界線等。

 

    不過幼兒當然不會自己發展出這些成熟的能力,而是需要大人的智慧引導,我們可以這樣做:

l  當寶貝說:「○○不跟我玩」時,大人別說「那你就別跟他玩」,

試著說:「發生了什麼事?」、「你怎麼想呢?」陪寶貝理解前因後果、他人觀感、自己的想法。

l  當寶貝說:「我想跟○○當好朋友」時,可以教他一些具體方式:

「或許你可以邀請他一起玩」、「或許你可以跟他分享你喜歡的遊戲」。

l  當寶貝說:「○○打我」時,別說「那你就離他遠一點」,試著鼓勵寶貝表達界線:

「○○,你打到我了,請跟我說對不起」或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這是自我保護的開始。

l  當寶貝說:「○○都不守規則,我不想跟他玩」時,可以鼓勵寶貝嘗試解決問題而非放棄友誼:

「可以請他輪流玩」或是「可以跟他討論大家一起玩的方法」。

l  當寶貝常因無法遵循規則而被提醒或被告狀時,試著跟他討論:

「你想一想,老師說故事時其他小朋友都在做什麼呢?」、「哪些活動可以站起來走動、哪些活動需要坐在椅子上呢?」、「你等不及想玩,但還有其他人在玩時,你可以怎麼做呢?」

 

    這個年紀的幼兒才剛踏入社會人的階段,技巧和能力都還生嫩不足,因此他們需要很多會練習、觀察、嘗試,才能慢慢理解和掌握互動技巧。這些練習的過程,經常以衝突或挫敗的面貌出現,因此對大人來說,需要經常提醒自己:「衝突不可怕!」

 

    兒童期的衝突必然出現,而且必須出現,衝突或挫折其實都是練習與同儕互動的好機會,陪著寶貝善用衝突而不是一味避免衝突,才能發展出關鍵能力,幫助寶貝順利融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