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說謊,還是童言童語?
當孩子說:「我的蛋糕比較小,我要哥哥的那一個!」但明明你給兩人的蛋糕大小是一樣的,那孩子是在說謊嗎?如果孩子很開心地和同學分享:「我家裡有一百輛遙控汽車!」這當然有可能是真的,但多數家庭不會買這麼多同類的玩具,這時候孩子是在說謊嗎?
如果孩子的表現類似上述第一個例子──堅信哥哥的蛋糕比較大,這可能是受限於此時期的認知發展。就連成人都會有受參照比例尺影響而誤判的時候,更何況幼兒的認知只粗略地發展到比較大小、高矮,尚未發展出各種精確測量的概念。因此,家長首要處理的是孩子的感覺,安慰並抱抱孩子,請他不要擔心哥哥得到的比較多,並討論下次分蛋糕或食物時,讓孩子猜拳決定誰先選,就不會產生這種缺乏信任感的判斷或感受。
如果孩子的表現類似第二個例子,通常是因為他的詞彙與認知尚在發展中,因為詞彙量有限,當他們想表達「我有很多很多玩具」的時候,就會抓取一個數感較大的量詞, 例如:一百,但他並不知道「一百」的正確意義。也許您會覺得這就是童言童語,沒關係,等他長大就會用準確的數字表達了!那麼,我們能允許小孩這樣誇大或失真的表達方式到什麼時候呢?如果不糾正,孩子會知道這樣的用詞不恰當嗎?您可以找機會討論這些問題,當家長有共識,孩子便能理解他人的期待。
為什麼說謊會與他人的期待有關呢?因為若是待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想將一輛遙控汽車說成一百輛,一點關係都沒有!那為什麼不能這樣說呢?因為很可能會造成別人的誤解,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向他人陳述真實的情況。當孩子出現誇大言詞或說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孩子將他的想法與感受用適當的語詞更具體及貼切地表達出來,例如:「你覺得你有好多好多玩具很開心是嗎?」由家長示範準確表達心情的詞彙, 可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什麼才是說謊?
到底什麼是真的在說謊呢?如果你問孩子:「你不能吃的那顆糖果在哪裡?」若孩子把糖果緊握在手中不讓你看,還回答:「我不知道。」那就是說謊了!
您能夠猜到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嗎?因為他的兩個需求彼此衝突了,一方面他想吃糖果,但另一方面他不想讓大人失望或生氣,他想做大人心中完美的好孩子!這時候他會怎麼做?認知尚未發展完整的孩子可能會嘗試讓你看不見,爭取一點點自己的時間或空間,等你不注意的時候再偷偷吃掉糖果。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會眼睛越睜越大、快要生氣了吧!其實我非常欣賞孩子此時的急中生智與應變能力喔!這是孩子學習面對困難的時刻,未來人生中還有許多相似的狀況要面對,但此時的孩子還不熟悉這樣的情境,也沒有熟練的應對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是成人要把持住自己,把即將脫口而出的指責踩煞車或按靜音。
我們要創造的成長經驗是讓孩子能在艱難時刻,充滿安全感與信任感地向大人坦承,並一起想辦法度過這個困難,不需要隱藏渴望或感到羞恥,相信大人能接納並陪伴自己找出社會共識下能接受的應對方式。回到上面的情況,讓孩子理解大人不是不讓他吃糖果,而是要等適合的時間吃,並且鼓勵他願意努力等待和忍耐,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會一起陪著他度過這個挑戰,並祝賀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