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4, 2022

性別停、看、聽,夫妻性別角色對幼兒性別概念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約講師 洪晟惠

 

近日社會在性別與家庭議題上爭論得沸沸揚揚,在關注此議題同時,家有幼兒的父母應知道性別概念在幼兒時期建立,而夫妻的相處模式也會深深地影響幼兒的價值觀。

幼兒性別認知發展 
    孩子在兩歲開始認知到自己的性別,三歲已有性別認定,對自己的性別屬性有明確的概念。孩子四、五歲時已明白自己的性別永遠不會改變,有了這概念後,孩子漸漸開始模仿同性的行為。

 

性徵與性別 
    我們談論性別時,包含了「性徵」與「性別」兩層涵義。兩者的差異在於「性徵」是先天的生物性別,「性別」則是後天的社會性別、心理認同;前者無法輕易改變,而後者需要透過教育來培養其角色概念。 


性別角色 
    社會期待男女所表現的行為稱之為「性別角色」,會根據其性別規劃許多行為範本。社會賦予男、女不同的角色任務,不同文化之間對於工作的性別屬性認定亦有所不同。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孩子的性別角色觀念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很大的關連。 


性別配合與性別刻板印象

     孩子經過社會化後會開始注意到性別之間的差異,並試著符合社會預期,此過程稱為性別配合。強烈的性別配合有助於發展性別認同,能快速適應環境。然而,對男女的行為過度類化便會形成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化印象會限制兒童的看法,在各方面發展都會有所侷限。孩子時常藉由觀察習得性別刻板印象,父母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知。

家庭分工 
   家庭分工可說是性別角色理念所形成的結果,當我們抱持著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就會被賦予工具型角色;女性則是被賦予情感型角色。父母在家庭分工上展現性別刻板印象,同樣的也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剛柔並濟的人格特質 
   可根據不同的情境展現彈性的人格特質。許多研究都顯示剛柔並濟的特質會使人的心理較健康且能發揮所長,並且在工作成就和感情世界間取得好的平衡,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彼此欣賞與尊重 
    性別角色是後天社會化的結果,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可展現剛柔並濟的人格特質,做為孩子學習的範本。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成為成熟的個體,成熟的人不但懂得尊重個別差異,還能欣賞個體的獨特性。


    性別不應只是期望個體行為表現,而是用來學習相互尊重。臺灣性教育之父晏涵文教授曾說過 :「我們應當學習如何做人,再學習如何做男人和女人 。」